如果你有足夠的熱情和需求,不妨試著經營自己的社團,從中收穫絕對更多。
以下3大秘訣,幫你創社起步順利。


 選擇加入別人的社團,雖可以享受現成的制度與資源,在最短時間進入狀況,但難免會受制於既有的文化與框架,讓抱負與理想施展不開。


 自組社團或許可以幫你解決這個難題。不僅可以按自己的價值設定主題,篩選參與的對象,打造自己專屬的人脈平台,還能藉著社群,慢慢塑造出個人品牌,延伸出創業、異業合作等種種商機。

怎麼開始?立意良善的宗旨+基本會員相挺
 在網路上,化名為Robin的數碼創意顧問陳瓊華,3年前分別成立了以數位生活、品酒、讀書會為主題的3個社群,每個都有兩年以上歷史,頗受好評。


 她以自身經驗指出,創辦社團徒有熱情還不夠,開始得要有一個明確的宗旨,且不能為了私利,而是得對社會公益有幫助,唯有動機良善,才會產生號召力,讓社團運作持久。

號召人氣,撐過經營尷尬期
 其次,「人氣」也很重要。知名度尚未打開之際,陳瓊華提醒,不妨召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,成為每會必到的基本會員,「通常支援3~6個月,過了經營的尷尬期,有了信心後,社團就能逐漸上軌道。」


 3年多前歷經解散、會員流失,經復會後又達50多人規模,成為北區最大的國際青年商會(青商會)文山區分會就是一個例子。


 分別為前後任會長的台北市大安區龍泉里里長龎維良、必倍得整合行銷總經理簡郁峰,當初就是在世新大學學長、也是民進黨青年部副主任阮昭雄復會號召下,情義相挺加入,成為「穩定軍心」的支柱。


 這群「世新幫」不僅發揮同校情誼,到處幫忙募款、辦活動,還陸續接下棒子,成為新的傳承,把青商會辦得有聲有色。

怎麼吸引人?挑對活動主題+維持會員素質
 專精人脈管理的PKM數位知識管理學院執行長楊舜仁,因7年教學與擔任4年的紐約大學校友會總幹事緣故,累積了兩萬多筆人脈。


  為了吸引其中6、7千位具海外歸國背景、高階經理人的菁英份子,成為他所創立的「台北上海菁英俱樂部」的會員,他依照不同族群的需求,設計了商務交流、專 業知識、文化交流、單身聯誼等4種主題,分別舉辦相關大型活動,「當成員屬性相同,透過對的活動,就會吸引對的人進來,形成一個核心的社群,接著人脈就會 自然放大。」

積極聯繫,為人脈保溫
 其次,楊舜仁提醒,要維持社團的「溫度」,不妨利用網路、電子郵件,流通社群活動的訊息。


 例如,活動開辦前,他會把已報名的名單寄給大家,讓人際產生拉力。活動一結束,他一定會在兩、三天內上傳照片到網站,並發送電子報,讓所有會員看到。此舉除了能讓參加者轉寄分享,還能讓沒能參與的人,產生「某某人有去啊,早知道我也去」的動機,增強互動的力道。


 在人脈溫度維繫上,見面頻率的控制亦是重點。一般而言,每個月例會一次,是最起碼的要求;每星期辦一次活動,如扶輪社,則會加速彼此的親密度。


 更重要的是,社團中,會員的質感與生熟面孔的比例,也是一門藝術。


  楊舜仁分析,參與社團目的無非是交朋友,素質的好壞,會影響他繼續參與的動機。所謂「物以類聚」,若你經營的社群是以CEO為主,就要安排至少8成以上與 他背景相同,在話題與經驗分享上,比較有對等的高度,否則盡是一些聊不上天的「小朋友」,立刻失了口碑,下次再來訪的可能性幾乎是零。


 另外,運用人性中「喜新」又「怕生」的因素,楊舜仁每次辦活動都會穿插3種人:三分之一是核心成員,三分之一是來過兩、三次的人,剩下的三分之一則是新朋友,使聚會「既有新鮮感,又不會太陌生」,讓大家各取所需。

怎麼維繫與經營?扮好守門角色+打造個人品牌
 社團經營成功與否,領導者往往扮演「守門」的角色。一般社團常會出現「商業味」的問題,楊舜仁認為,雖不用明文嚴禁,但仍要密切注意,適時出手導正。因為當社團出現一堆「鯊魚型」業務,每個都想發展自己的銷售組織,幾次就會把「認同感」咬壞,阻礙組織的正常發展。


 另外,包括複雜的兩性關係、宗教與政治的話題,主事者都應再三提醒會員避免觸及。


 陳瓊華指出,活動進行中,主辦人的觀察力非常重要,特別是一些奇怪的狀態,如會場特別安靜或喧鬧時,都要試著去參與會員們的談話,一遇到違反社團規定的行為,立刻就要處理,並列入下次例會不受邀請的黑名單,以讓其他社員安心,不受打擾。


 若能注意以上種種,加上無私的奉獻,社團一旦受到歡迎不斷茁壯,創辦者自然能得到「回饋」。

從中找到自信和未來發展
 
所謂「回饋」,有的是精神層面,例如,看到別人因自己設立的平台結識另一半或談成生意,除了感動,還能學習別人如何成交。


 在實質的獲得上,若能得到社員的認同、信任,等於建立了個人品牌,增加自己在職場上的能見度,「我現在的創業夥伴,就是從我創立的社團裡找來的!」陳瓊華笑著說。


 楊舜仁目前經營的社團,經過他數位化細膩的管理,如報名活動時,在問卷中設立不同的關鍵字,作為後續活動篩選的標準,精準找到適合族群,而每個人的興趣、活動紀錄也知之甚詳。


 他指出,以社群經營觀念,當形成了一個好的交流平台,接著的延伸性就十分驚人,只要在主辦人的號召下,多了熟悉度,不僅可經營學習的課程,還能發展人才仲介或是海外參訪旅遊,甚至與異業合作,未來可說商機無限。

出處:Cheers 第099期 2008/12/01 出刊

 

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的話,請幫忙靖蛉推推文,阿里阿豆~分享
歡迎轉載引用文章,但請記得在文末寫明出處;帶走部落格小玩意也請留言回覆,感恩~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靖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